911爆料网

首页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2025-03-07 15:44:18阅读数: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叁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叁次会议先后在北京开幕。近期,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广大干部师生积极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方式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持续关注两会动态,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科研与对外合作部负责人 张鹏:年初顿别别辫厂别别办的横空出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正深刻改变着生活、重塑着社会、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热词频出,科技创新热度居高不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高校科技人员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要“顶天”攀登世界前沿,又要“立地”服务产业需求,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思政部负责人 赵丽华: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改革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这一部署为新时代思政课发展锚定了方向。

当前,思政课教师正以两会精神为指导,将“教育数字化”“教育公平”等热点融入教学实践。通过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加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推动思政课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突破。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思政课教师必将以更鲜活的课堂、更深厚的情怀,书写新时代铸魂育人新篇章!

宣传统战部负责人 陈琳: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这注定今年的两会意义非凡,承载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使命,吸引着国内外各界的目光。2025年新年伊始,顿别别辫厂别别办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科技领域的焦点,更是教育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一名电子信息类高校的宣传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也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站在前沿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潮头,我们肩负着将学校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的关键探索,与“晋创谷”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成果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实践等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使命。在2025年两会召开之际,我期待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推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领域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环境。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党支部负责人 赵春江:2025年全国两会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是谋划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通过两会凝聚共识、激发力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学院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教育与科技之力,铸就强国之基。同时将个人科研方向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负责人 闫亚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方面,明确对高校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特别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提到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新成立的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是定位于理工类、应用型,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集群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转设经验可为类似院校的改革提供案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负责人 郁培义:两会中提到的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以我们生物专业课程为例,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可以融入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生物专业人才。两会报告中还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让我们科研人员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的前沿研究,接下来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在微生物资源挖掘、发酵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我们学院的力量。就像我们正在进行的从特殊环境中挖掘新型微生物用于食品保鲜的研究,有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食品行业的实际问题。

思政部党支部负责人 宁怡琳: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教育改革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从两个方面,不断革新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改革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超星、对分易、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二是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了解决“知行脱节”问题,思政部将结合我院电子科技类为主的专业特征,下一步计划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究、实践、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图书馆(档案馆)负责人 郅永红: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图书馆负责人,我深刻领会 2025 年全国两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强调 “深化产学研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全链条创新”,为图书馆发展指明方向。结合我校学科特色,本年度我们将着重于精准丰富馆藏资源。依据两会对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政策导向,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扩充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及前沿研究报告等资源。尤其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如量子信息与电子技术、生物电子学等领域文献的采购力度,为师生提供最新知识储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馆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公共教学部负责人 李惠敏:“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感人肺腑,催人奋进。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和使命,为党和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作为公共教学部负责人,我将把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引领带动部门教师共同推进公共课信息化建设进程,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微电子学院党支部负责人 朱红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这为高校教育注入强劲动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守正创新理念融入党建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夯实理论根基、丰富育人途径、强化基层党建、深化评价改革,使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育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现在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之际,微电子学院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夯实基础,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支部负责人 燕胜楠: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后,我深受启发,结合艺术学科特色与育人实际,深感新时代艺术教育应立足“文化自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独特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对此我认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筑牢政治根基,必须将两会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同时,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积极探索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方法,通过“创作+思政”“艺术+服务”的双向路径,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作为新时代高校党务工作者,我们必将以更强烈的责任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力量。

文化与旅游产业学院第一党支部负责人 庞锦: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部署深感振奋。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而党纪学习教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我们支部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切实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举措,让我们能够更加聚焦实际工作,深入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推进,为我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为基层党支部负责人,我将继续带领支部成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纪律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全面从严治党,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支部负责人 田子静:2025年全国两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奋楫扬帆启新程的重要战略支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彰显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厚望。过去一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共识,在经济领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调,为经济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方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的印发,让大家深感责任重大。今后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与旅游产业学院负责人 郭敏:近年来,高校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着,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作为学院负责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我院将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为指引,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坚持立德树人,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和科技型文旅专业人才。

新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支部教师 郝晓婷:为落实两会教育强国战略部署,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理工高校,应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以特色化、应用型转型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如服务智能装备制造,将学科建设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联合地方龙头公司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造“校地企”协同创新联合体,将技术研发嵌入县域产业集群升级需求。

数字化教学方面,应加快构建区域共享型智慧教育平台,如顿别别辫厂别别办本地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工匠实训基地等载体破解实验设备投入不足的困境。同时着力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公司技术攻关,将生产一线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衔接。将我校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地方禀赋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强校之路。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支部教师 李亚娟: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倍感振奋,更深感责任重大。过去一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共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实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数智化转型大浪潮,我们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探索与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强化础滨和财会专业交叉融合,夯实学科发展根基。经济与管理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微电子学院应用物理学2101班 尹佳玉:对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大会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擘画了清晰蓝图。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我深知青年肩负的责任。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扎实学习专业知识,锤炼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基层实践、志愿服务等实际行动,在专业学习中夯实本领,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以奋斗之姿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201班 杨帆: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教育改革议题,关乎未来学习资源、发展方向,我们一直密切关注,并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这些政策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机遇。作为学生,我将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星辰大海,征途在前;山河远阔,步履不停。当青春的理想与强国建设的号角同频,当实验室的微光与乡村振兴的星火交织,这便是新时代青年最炽热的回答。站在2025年的春天,我们听见教育改革拔节的声响,触摸科技创新跃动的脉搏,更读懂了一代人的使命——以知识为帆,以实干为桨,在奔腾的时代浪潮中,写下属于山电师生的奋进注脚!

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 张艺馨: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的印发,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亲身经历了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感受到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变化。特别是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增强了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的信心。而我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 武世豪: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让我深受鼓舞,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部署,让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感受到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巨大变化,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让我们受益匪浅。《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印发,更让我看到了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重视。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助力我们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初审:李欣

复审:李磊

终审:陈琳